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农牧、农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兽医局,黑龙江农垦总局畜牧兽医局:
苜蓿是奶牛等草食动物的重要优质饲草。为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提升草产品和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苜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我部编制了《全国苜蓿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苜蓿是奶牛等草食动物的重要优质饲草,被誉为“牧草之王”。发展苜蓿产业,对于调整种植业结构,推进农牧结合,提升草产品和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苜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和《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编制本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苜蓿产业经历了缓慢发展阶段(1978-1998年)、快速发展阶段(1999-2003年)、调整转折阶段(2004-2008年)和振兴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优质苜蓿产量和质量大幅提升,为草食畜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支撑。近年来,国家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投入专项资金,建设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带动优质苜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质量快速提升,有力促进了苜蓿产业和奶业的发展。
(一)优质苜蓿生产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优质苜蓿生产得到有效发展,生产基地实现通水、通电、通路“三通”,生产过程推行良种化、机械化、标准化“三化”生产,做到良种、良法、良机“三良”配套,初步解决了苜蓿单产低、质量差、商品率不高的问题。据行业统计,2015年,全国苜蓿年末保留面积7067万亩,产量3217万吨,其中,商品苜蓿种植面积649万亩,比2010年增加324万亩。优质苜蓿种植面积320万亩,比2010年增加270万亩;优质苜蓿产量180万吨,比2010年增长8.2倍。据抽测,优质苜蓿干草平均单产562公斤/亩,粗蛋白平均含量18.1%,达到国家二级苜蓿标准。
(二)苜蓿区域化生产取得新进展。2015年,甘肃、内蒙古、新疆、宁夏、黑龙江、河北等6省(区)的优质苜蓿种植面积占全国的89.8%,形成了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科尔沁草地、宁夏河套灌区等一批十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的优质苜蓿种植基地。苜蓿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的县有405个,其中,排名前100位的优质苜蓿生产大县产量占到全国的72.8%。一批苜蓿草业企业快速发展,在一些区域形成了种加销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三)苜蓿产业为奶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增加了奶牛用优质苜蓿供给量,促进了奶牛单产和生鲜乳质量的提升,推进了奶业转型升级。目前,国产优质苜蓿能满足120万头泌乳牛的需求。36个奶牛养殖场对比试验数据显示,奶牛饲喂优质苜蓿后平均单产提高1047公斤,生鲜乳乳脂率提高0.22个百分点,乳蛋白率提高0.11个百分点,奶牛代谢类疾病发病率降低39.6%,一头泌乳牛年可增收1289元。
苜蓿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产不足需。2015年,仅奶牛用优质苜蓿的缺口就有130多万吨。随着奶业的发展,优质苜蓿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二是质量水平不高。受收获加工、储存运输、质量检测等设施设备不完善的影响,与发达国家相比,国产苜蓿的粗蛋白含量较低、相对饲喂价值不高、产品质量不稳定。三是产业化程度较低。龙头企业较少,全国年产1万吨以上苜蓿草业企业只有50家,大多数生产规模小,机械化装备水平低,管理水平不高。2015年全国商品苜蓿种植面积仅占总面积的9.2%。此外,在苜蓿生产技术研究推广方面,存在着研发集成不够、推广力度小等问题。
随着奶牛等草食动物养殖的发展,对优质苜蓿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十三五”期间,种植业结构调整、草食畜牧业发展、奶业发展等对苜蓿产业提出了新要求,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粮改饲试点、草牧业试验示范等政策措施,为苜蓿生产发展提供了机会。这些有利的内外部环境和政策条件,为苜蓿产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
2015年,我国优质苜蓿总供给量为300万吨,其中国产180万吨,进口120万吨。受需求拉动,我国苜蓿进口量从2008年的1.9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120万吨。
根据“十三五”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20年全国奶类产量目标为4100万吨,即泌乳牛(荷斯坦为主)应保持在600万头的水平。按照2020年奶牛规模化率达到70%,规模牧场需要饲喂优质苜蓿的泌乳牛将达到420万头。按每头泌乳牛一年饲喂1.5吨苜蓿,优质苜蓿需求量为630万吨。此外,预计肉牛、羊、兔等对优质苜蓿的需求量为60万吨。预计2020年全国优质苜蓿总需求量为690万吨。
预计2020年我国新增优质苜蓿种植面积300万亩,优质苜蓿产量可以达到360万吨;按照届时苜蓿进口量150万吨,预计2020年我国优质苜蓿总供给量为510万吨,缺口180万吨。
按照加快发展草牧业、振兴奶业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坚持优质苜蓿供给“国内为主、适当进口”的基本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优化种养殖区域布局,加强苜蓿草种繁育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产优质苜蓿种植加工,推行种养结合发展模式,提高苜蓿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水平,促进苜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种养结合,协调发展。按照草食畜牧业发展目标,结合粮改饲工作推进,因地制宜,以养定种、以种促养、种养结合,促进苜蓿种植与草食动物养殖配套衔接,就地就近转化苜蓿,实现草畜协调发展。
2.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统筹考虑资源、环境、市场等因素,优化“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科学规划优质苜蓿区域布局和发展重点,以生产加工苜蓿干草为主,兼顾苜蓿青贮、草粉草颗粒等草产品生产。
3.龙头带动,提质增效。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集中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通过订单生产、参股入股、收购托管等多种形式合作,促进种加养融合发展,提升综合效益。
4.科技创新,强化支撑。提升苜蓿生产科技水平,加强技术人才培养,加大育种、种植、加工以及全程机械化作业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完善苜蓿生产科技研究推广体系,强化苜蓿产业科技支撑。
到2020年,新增优质苜蓿种植面积300万亩,改造提升优质苜蓿种植面积300万亩,苜蓿干草单产达到600公斤/亩,增加优质苜蓿产量180万吨,优质苜蓿自给率达到80%左右;二级及以上标准的苜蓿干草比例达到55%以上;新增或改造提升苜蓿种子田面积10万亩,苜蓿种子单产达到30公斤/亩;发展壮大100家万吨级苜蓿草业龙头企业,建设500个高产优质苜蓿生产基地+奶牛(或其他草食动物)的种养结合示范场,建设238个优质苜蓿重点县。
根据苜蓿自然适宜性、区域生产条件及现状,结合全国奶业发展规划,将苜蓿产业分为东北及内蒙古、西北、华北和南方四个发展区域。
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4省(区),适宜苜蓿种植的土地面积大,土壤肥沃,牛羊养殖量较大,是我国畜牧业的重点产区。2015年,区域内商品苜蓿种植面积204万亩,占全国的31.4%;苜蓿产业化发展较快,有万吨级草业企业16家;奶牛、肉牛、羊存栏分别占全国的32.5%、20.4%、25.8%。该区域积温不高,苜蓿年刈割2-3茬,冷害频发。
发展重点:主要发展苜蓿干草,适度发展苜蓿青贮,建立一批标准化优质苜蓿生产加工基地。推行草田轮作,改造和利用中低产田、瘠薄地、轻度碱地种植苜蓿。促进种养结合,苜蓿就地就近饲喂奶牛和优质肉牛。重点解决苜蓿冷害问题,提高出苗率、成活率和越冬率。
发展目标:到2020年,新增或改造提升优质苜蓿种植面积200万亩,建成优质苜蓿种植面积3万亩以上的重点县66个(见附录),苜蓿干草平均单产达到600公斤/亩,二级及以上标准的苜蓿干草比例达到50%以上,万吨级草业龙头企业30个以上。
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5省(区),苜蓿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大,是我国主要苜蓿种植区和种子生产基地,也是我国草食畜牧业主产区。2015年,区域内商品苜蓿种植面积393万亩,占全国的60.6%;苜蓿种子田面积35万亩,占全国的70.8%;有万吨级草业企业29家;奶牛、肉牛、羊存栏分别占全国的25.6%、21.9%、32.7%。该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偏少,苜蓿种植用水主要依靠灌溉。奶牛养殖规模化率低,苜蓿外销运输距离远、运费高。
发展重点:主要发展苜蓿干草,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优质苜蓿生产基地。加快推进苜蓿产业化,提高加工水平和商品化率。加快苜蓿新品种培育,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完善苜蓿种子繁育、收获、加工和检测体系。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促进苜蓿就地就近利用转化。推行地下滴灌等节水灌溉措施,解决苜蓿种植缺水问题。
发展目标:到2020年,新增或改造提升优质苜蓿种植面积280万亩、种子田10万亩,建成优质苜蓿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的重点县129个(见附录),苜蓿干草平均单产旱作达到450公斤/亩、水浇地达到800公斤/亩,二级及以上标准的苜蓿干草比例达到60%以上,万吨级草业龙头企业50个以上。
包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5省(市),气候、水土等自然条件较好,苜蓿年刈割4-5茬,单产较高,奶牛、肉牛、羊以及肉兔等饲养量大,是我国畜牧业的主产区。2015年,区域内商品苜蓿种植面积40万亩,占全国的6.2%;有万吨级草业企业2家;奶牛、肉牛、羊存栏分别占全国的32.3%、16.4%、21.4%。该区域为传统农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优质苜蓿种植优势不明显,草业企业发展滞后。
发展重点:稳定发展苜蓿干草,适度发展半干青贮和青饲。充分利用粮改饲政策,加快建设优质苜蓿生产基地,培育苜蓿草业龙头企业。适度改造利用盐碱地、滩涂地、黄河滩地、中低产田,扩大优质苜蓿种植面积。提高苜蓿收获、加工技术水平,重点解决收获期“雨季霉烂”的问题。
发展目标:到2020年,新增或改造提升优质苜蓿种植面积100万亩,建成优质苜蓿种植面积2万亩以上的重点县29个(见附录),苜蓿干草平均单产旱作达到500公斤/亩、水浇地达到800公斤/亩,二级及以上标准的苜蓿干草比例达到60%以上,万吨级草业龙头企业10个以上。
包括安徽、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南方省份,水热条件好,雨热同期,苜蓿产量高,奶牛饲养量较少。2015年,区域内商品苜蓿种植面积12万亩,占全国的1.8%;有万吨级草业企业3家;奶牛、肉牛、羊存栏分别占全国的8.7%、31.7%、19.9%。该区域气温高、降水多、土壤酸性,丘陵山区地势不平,不适合苜蓿干草生产,奶牛用优质苜蓿干草主要依靠外调。
发展重点:主要发展苜蓿青饲和半干青贮,在云南高原部分地区推行苜蓿干草加工。在丘陵山区推广小型苜蓿种植加工设备,提高苜蓿生产水平。推广耐湿热的非秋眠级苜蓿品种,应用酸性土壤改良、田间排水等措施,解决南方区高温高湿的问题。
发展目标:到2020年,新增或改造提升优质苜蓿种植面积20万亩,建成优质苜蓿种植面积1.5万亩以上的重点县14个(见附录),苜蓿半干青贮单产稳定在2.0吨/亩,二级及以上标准的苜蓿干草比例达到50%以上,万吨级草业龙头企业5个以上。
以西北地区为主,繁育推广苜蓿新品种。加强苜蓿育种技术研究,加大苜蓿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力度,提高苜蓿良种化水平。“十三五”期间,建设10个年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原种繁育基地、50个年种植面积2000亩以上的良种繁育基地。加强苜蓿良种繁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种子基地的田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