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今天,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的鲜食甘薯品种“济薯26”平均亩产3992.1公斤,创盐碱地优质鲜食甘薯单产纪录。据了解,“济薯26”具有产量高、口味糯甜、抗旱、耐贫瘠、适于机械化收获、商品薯率高等优点,目前已成为全国三大鲜食型甘薯品种之一,在山东、河北、河南、福建、江西、广东等地大面积种植推广,成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替代玉米的夏粮作物之一,其选育与应用获得2020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对粮食安全、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山东省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土壤分布广泛、类型丰富,面积达到43.97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83.75%,是探索盐碱地治理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新路径的天然本底试验场。

  2022年12月,科技部正式批复山东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在这里,科学家们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围绕盐碱地生物育种、产能提升和生态化利用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火热攻关。像设计工业产品一样设计耐盐碱种子,并通过人工模拟环境加速繁育;建立盐碱地高效阻盐与快速培肥扩容增效技术模式,有效降低盐分、提升地力等级……

  尤其是在育种选择方面,为解决盐碱地适生植物育种难、育种周期长、制种产量低等瓶颈问题,黄三角农高区科技创新局聚焦耐盐碱植物品种选育及核心技术攻关,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解决种子适应土地、土地适应种子、推动互相融合的问题,推动建设了盐碱地特色生物种质资源库1100平方米、种质资源圃1779亩,收集保护种质资源2.1万份,率先构建了“实验室分子设计育种—人工模拟环境育种加速—田间(温室)耐盐梯度测试鉴定”育种体系,推动传统育种技术全面升级换代,选育了45个中高度耐盐的粮油、牧草、中草药等新品种(系),建设了耐盐小麦、耐盐大豆、耐盐节水水稻、耐盐苜蓿、耐盐甜高粱5个万亩级良种繁育及示范推广基地,在省内外示范推广500余万亩,亩增效益15%-20%。

  科技的力量逐渐让盐碱地变生金沃野,同时科技的力量也用最生动的笔触描绘着最时尚、最具创造力的乡村图景:智能农机在田野里奔腾辗转,自动播种、施肥、收割,却不见一人;指尖在屏上轻轻一点,旅行之余也可以给大棚里的蔬菜浇水施肥;没有土壤,没有阳光,植物工厂里的蔬菜依然长得旺盛……

  这几年,山东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山东省建设了大量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科技推广示范基地,推广和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精准施肥、智能植保等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田生产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比如,在潍坊寿光新一代智能玻璃温室应用120多项专利,比“荷兰模式”温室能耗降低50%,实现了生产管理的全流程云端托管和远程操控,生产效率是普通温室的3至4倍,成功解决夏季蔬菜不能正常生长的难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蔬菜周年生产。

  此外,据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农情调度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0月15日下午5时,全省秋粮已收6207万亩,占应收面积的94%。其中玉米已收5651.9万亩,占应收面积的96.9%;大豆已收268.6万亩,占应收面积的74.8%;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已收183万亩,占应收面积的83.9%。全省累计上阵玉米联合收割机13.71万台,玉米机收5454万亩。今年玉米大豆的产量明显增高除了得益于良种之外,山东省自主研发的玉米大豆一体化播种机、植保机、联合收获机大显身手,发挥着重要支撑保障作用。

  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不断加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仅有新技术和设备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专业的农技人员和他们掌握的农技知识。农技知识在现代农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应该加强农技知识的培训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农技知识,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为夺取秋粮丰收,山东组织开展“万人下乡·稳粮保供”农技推广服务大行动,把最好的技术送到农民手里,农技服务更加精准,农民种植技术更加娴熟,出苗、除草、化控等环节提升完善,也迎来了山东秋粮的大丰收。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自古以来,粮食安全都是“国之大者”。山东作为全国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坚定不移把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山东粮”给了我们无限的惊喜与希望,相信未来依然会这样。(文/李想)

上一篇: 草原脱贫攻坚战场上 有一支她的国产“菌”队 下一篇: 交通十二时辰速览 石太高速改扩建工程天长互通路面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