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题人故作高深,显摆自己的的博士文凭。经过这几天的冷静思考和群友们全面讨论,小帝发现我错了——之所以一开始怒气冲天,完全是因为自己水平有限所致。
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图3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9~11题。
9.当日在观测场释放一只氦气球,观测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漂,然后逐渐转向西南。释放气球的时间可能为
北京地区最主要的局地环流为山谷风。图1为北京周边地区等高线为北京上旬子站秋季山谷风的位势高度图(海平面位势取零),图中a、b表示山谷风厚度的变化曲线。完成下面小题。
9.根据山谷风的形成原理判断,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根据下图可知,图中a出现在夜晚,表示山风,山风风速在2级左右,b出现在白天,表示谷风,谷风风速2-4级,所以谷风风速大于山风风速,B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根据图中a、b表示山谷风厚度的变化曲线可判断,b(谷风)厚度在870-1350m之间,a(山风)厚度在390-630m之间,因此谷风厚度大于山风,A选项错误。根据风力大小进行判断,山风向谷风转换时风速小,C选项错误。故选B。
10.山谷风开始和结束的时刻在不同季节有所差异,主要是由于各季节气温差异导致的,与秋季相比,夜晚,冬季山顶降温速度将较秋季快,山顶气温低于同一高度山谷的时间来得早,所以山风开始的时间较早,而白天,冬季山顶气温高于同一高度的山谷的时间较来得晚,因此山风结束较晚,D选项正确。而谷风则相反,开始迟,结束早,A、B、C选项错误。故选D。
注:此老题最大的难点是山风和谷风的风向判断。在(a)(b)线附近,出现的风向标比较多且乱,老师和学生对于其取舍都有难度,没有较好的大气专业知识,很难说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理由。当然本题也没有考察风向,减小了出题的争议和不正确性。
查阅更多的资料,更卷一卷,这里的卷一卷不是贬义词。对于学生而言,多刷题目勤思考,也是利大于弊的。
老师更系统的复习、更新脑海里的固有(可能一直错误)的地理知识,也有利于老师在讲题过程中更全面系统的给学生讲解这个题目的来龙去脉,并有可能通过某一点知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是论文里面的一句线年这组高考压轴题材料中的“背靠丘陵”这一暗示性语言。暗示这里的地面风(海陆风)会受地形的影响而阻断或者变向。
老题”。【题目】 某大城市位于山区边缘的平原地区。山谷风为该地最主要的局地大气环流,谷风由平原吹向山区,山风则相反。外来污染源的输送及当地山谷风的扩散作用是影响当地PM2.5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下图为某年10月7曰该城市风向(a)及PM2.5浓度(b)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题解析】据材料可知,外来污染物的输送是影响当地PM2.5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当风向为北风时,可发现PM2.5浓度降低,而当风向为南风时PM2.5的浓度则显著升高,可推测该城市位于山区的南部地区,A正确。外来污染物应来源于城市南部,因盛行南风时PM2.5的浓度会显著升高,B错误。植树造林将缩小山谷之间的温差,从而减弱山风风力,C错误。据图可发现,午后2至3点时段风力达到最强,并非正午时间,D错误。故选A。
【2题解析】加强空气监测,预报污染物的浓度无法降低PM2.5浓度,A错误。提倡本地绿色出行,但禁止行驶机动车,不符合当代人发展的需求,B错误。尽量减少外出,在外出时佩戴口罩无法降低PM2.5浓度,C错误。推进区域整体产业协作与产业升级,减少重化工业等对空气污染企业的布局和比例是降低PM2.5有效的措施,D正确。故选D。
【题目】武夷山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山谷风引起的云雾能够减少日照,提升茶叶品质。下图示意2020年8月24日武夷山山区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风向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20年湖南模拟题)
【3题详解】在大气环流比较稳定的条件下,受热力环流影响,山区白天一般吹谷风,晚上转变为山风。图中10—12时风向发生明显的变化,应该是谷风开始出现,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4题详解】与夏季相比,冬季太阳高度更小,谷底受山体阻挡明显,气温上升慢,谷风出现时间较晚。夏季普遍温度高,气压梯度小,风力小;冬季谷底、山峰之间温差大,气压梯度力较大,风力较大。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2022年高考乙卷除了压轴题外,第4~6题,也是很传统的工农业题,在很多模拟习题中就可以碰见。第7、8题也可以找到类似的老题目,比如早两年黄河口等深线的进退那一个题。从整体上看这些题目,它们基本上没有脱离高三的教学实际,都以围绕知识点进行命题,虽然令人争议。
第一:高考命题组的出卷人构成是这样的,若干位在大学或者科研院所工作的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组成的命题组,以及几位从全国抽调的特高级高中教师组成的,但是高中教师主要任务是提供一定的意见和建议,给命题组做微调的,比如这个东西教学过程中并未涉及,他们会告知命题组成员要进行一定的材料铺垫,也就是一个这样的角色。
命题组由于不是一线高中教师,所以呢会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精神和内容来出题,再加上既然是选拔性质考试,肯定会突出一些对于:思维思想的考察,所以着重考察的是分析能力,他不会顾及你的现实水平,实际情况,他只顾及符不符合考试精神,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对高考的要求,既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这么要求了,就这么出题,因为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要求的水平能力,是一个正常要参加高考的考生正常条件下应该具备的能力,如果达不到那么抱歉,请找自身原因,这就是高考题。
第二,一线教师他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思维定势。由于教学模式的固化,以及思维定势的固化,对于新鲜知识的获取也很有限,所以他对于命题方面的选择就会变小,而且深度也有限
高考命题组的博士,硕士生导师,基本都在科研领域,每天都在研究新鲜事物,他拿着自己的,或者自己学生的论文就可以出题了,他的视野,选材角度非常的宽广。
严谨程度上,大部分高考真题的严谨程度还是很高的。像北京卷的化学命题甚至都是命题人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的。当然不排除有些命题失误,如2015北京的物理最后一题出现科学性错误导致第二问写了字就是满分,2017北京的数学选择最后一题也是科学性错误,但是不影响考场上答题。但是模拟题就千奇百怪了,拍脑门乱猜乱命题,不做实验不做理论计算。化学的各种模拟题里可以看到各种脑残的科学性错误,以及偏离命题方向的乱加信息。
关键(压轴)题目一定是原创题,问题的每个细节都是会去细寇,高考题都是精心设计的,而模拟卷呢多数为改编题,出卷时间短,甚至会出现一些其他省的原题。原因很简单,一个为了筛选,一个为了评价,目的不同。
原因就是高考一直是由改革方向的,也有目标,但很明显,这是不能一下子变过去的,因为一下子改变,会造成中学教育不适应,所以它是逐步朝着某个方向在改变,所以每一年高考卷一定会有一些创新的地方。
以前,总是模拟题模拟高考题。似乎高考模拟题的命题者在命题时,都拿着一套去年的高考题,从考题中抽离出考点,然后把这个考点替换成别的文字,创制出一道新题。
1.模拟题越来越多。随着各地对命题的重视程度增强,老师们命题素养的提升,各类考试联盟的不断涌现,模拟卷、模拟题满天飞。这其中有质量欠佳的,但当然有很多质量上乘的。这么多试题,让与高考题素材、命题视角等重合的可能性增大。
2.命题规律逐渐被摸透。这些年,命题的比赛越来越多,命题研究的著作和讲座也越来越常见,命题从高山流水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高考命题由于游戏规则的限制和命题人员的相对固定,总有些“套路”,比如在学术论文中寻找情景、要传递国家的时代声音等,摸透了一些规律,模拟题和高考题自然越来越相像。
3.高考命题越来越难创新。有人说,现在地理高考题已经被模拟题老师挖完了每个角度,命完了每个视角,想要选择个独特的区域、别致的角度真的很难,要么小不小心超纲,要么就落入像模拟题一样的俗套。
第一,有失公允。试题是考试测量的工具,其原创性是维护考试公平的前提,对于诸如高考等具有高社会关注度且规模宏大的高利害考试,试题的原创性是保证考试公平、公正的基础。
高考公平无论对于社会还是个人都至关重要。高考是寒门学子最直接的晋升通道,是目前最公平的人才筛选标准。维护高考公平就是维护社会公平,也是在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
第二,让学生走向刷题。缺乏原创性的高考题,学生会觉得哪里刷到过题目就赚了,没有刷到过就倒霉。自然,刷题就成了学生获取高分的路径。这无形中加大学生的压力。
如2022全国乙卷的7-8题,给出了1958.7和1996.8两个时间,中间相隔将近40年,且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点附近。很明显1996年的水位高于1958年水位,原因是河床淤积水位抬升所至;但是如果就1958年的洪水过程而言则表现为先
做题时如果有些题目摸不着头脑,此时需要静下心来,再读一遍材料,用心分析是否存在遗漏信息或是存在“没有用到”的信息。一般来讲,没有用到的信息往往就是你摸不着头脑题目的解题关键。比如2022年全国乙卷9-11题,好多同学很轻松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做完9、10题,但第11题往往摸不着头脑,此时只需稍做分析就会发现,前两个题目中用到了150米和500米处的风向与风力,但1000米处的风向与向力还没有用到——这个没有用到的信息,就是解11题的关键。
(2022全国乙卷9-11题)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图3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9~11题。
9.当日在观测场释放一只氦气球,观测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漂,然后逐渐转向西南。释放气球的时间可能为
做题时,一定要明确“在哪儿”、“尺度大小”,此思想贯穿全国卷全部,此处不再一一例举。明确“在哪儿”,就要考虑“那里”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区域特征,大尺度的区域往往是考“共性”与“典型特征”,小尺度区域往往考查“非地带性”,非地带性的考查往往从地理学第一定律开始。这是基本思想,也是解题的法宝。
小编按:2022年全国乙卷4-6题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请大家先看高考真题,再阅读材料,最后再把题目答案写在留言栏题,看看此题到底有多少种答案:)
2017年初,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图1),生产的有“身份证”的牦牛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广受消费者欢迎。据此完成4~6题。
当雄,藏语意为“挑选出来的牧场”,是我市唯一的纯牧业县,拥有全市首屈一指的肥沃草场,当地群众世代以放牧为生。
目前,当雄“有身份证”的牦牛肉系列产品,已经获得市场认可,以牦牛为载体的产业链条不断完善,成效明显,牧民次仁桑珠成为了发展中的收益者之一。
秋是丰收的季节,当雄草原由绿转黄,在牧草还未完全变黄时,是牧民收割牧草、为即将越冬的牲畜备好“口粮”的最佳时机。
在宁中乡康琼草场,罗布一家和雇来的帮手十几人围坐在一起休息,女主人拿出早上从家里带的干粮和酥油茶,一一端给众人,期间,男人们拿起磨刀石将变钝的镰刀磨的锃亮锋利,休息片刻后,大家又都起身开始割草。他们熟练地挥动着手中的镰刀,牧草随着镰刀的走势被整齐切割,向左挥刀、收回、挥刀、收回……动作有劲而不拖泥带水,一会儿的功夫就能收割一草地。
“自家草场开始收割牧草”,“这些牧草晒干后储藏,就会是牲畜最好的过冬饲料”。按照,本文描述,那么②
储存草原生长期牧草,就应该入选,这么一来的话在B、C组合中只有B选项包含②,答案应该选B了。请注意,本信息是一线地理老师在网络搜素新闻信息推导出来的,并不是在素材情境中得出来的。
考生在考试的过程中从素材情境中的哪些信息可以推导出②这么答案呢?没有啊,不仅没有!反而情境素材推导出来的应该是“④从邻近农区购买草料”才是。为何?因为素材情境第一句话表述是这样的
“当雄是拉萨唯一的纯牧业县,牧民占比约90%”。按照本信息推导,当雄纯牧业县,自身饲料不够,是不是可以从周围其他邻近农区购买草料呢?而且本选项用的是“邻近农区”不是“邻近牧区”,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农区包含了牧区。只分析素材情境的话,似乎只能得出C选项了,可能这是官方向要的答案?
因为在分析了B、C组合选项的同时,我们忽略了“③建设温室种植牧草”这一条。虽然,按照之前的推导,这个选项是必然要被包含在正确选项里面了,可是,这个选项也打破了正常人的固有思维!!
按照我们正常人的思维“温室”的成本是比较高的,有这个资金投入?为何不种蔬菜?难道在温室里面种草的经济价值比种蔬菜还要高?有这个温室为何不种蔬菜?毕竟在高原地区蔬菜也是很抢手的!
在满负荷生产的情况下,一周时间内,约1吨的种子可产出优质牧草8至10吨。“牧草智能化技术”的生产不受天气、季节、气候的影响,冬季也可以给牲畜提供新鲜的牧草,可以解决牧区饲草料短缺问题,且可满足大规模养殖基地的牧草需求,是真正适合我县实际,符合净土牧场养殖需要的举措。试题用语还是非常严谨的,人家用的是“温室”不是“温室大棚”,就像前面的用的是“邻近农区”而不是“邻近牧区”一样。
”②储存草原生长期牧草③建设温室种植牧草 ”B选项的这种方式更符合现实生活情境,问题是C选项“③建设温室种植牧草④从邻近农区购买草料”这种组合似乎又更符合试题情境。到底应该选哪一个呢?不得不说,当雄“牛”牧场真是牛!冬季草料供应来源考懵一线地理教师!
每一年的高考题目都对高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是老师们一次继续学习的机会。虽然很多题目充满争议和模棱两可,但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