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生态旅游游客量年增长率稳定保持在15%以上。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旅游市场逐步恢复,生态旅游受到游客热捧。
走在安吉余村的村道上,看到的尽是满目苍翠,溪流潺潺,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石刻标志前,合影的游客络绎不绝。两山绿道上,都是驻足观赏拍照的游客。民宿内,听歌、刷手机、晒太阳;在山上,散步、登高、玩……游客们驾轻就熟。为何要选择来安吉,不少人的回答是:这里生态好,生态旅游也搞得好。
几间农房、三五张桌子、二三十副碗碟……1998年,大溪村8位农民既当“老板”又做帮工,用土灶头烧饭,把自家房间当客房,干起了农家乐的营生。
年游客数量从1998年的37.5万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2807.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8.24亿元。安吉乡村生态游一路凯歌高奏。“我们旅游搞得好,说到底,还是生态环境的底子打得好。”县文体旅游局党委、副局长罗福娣说。
走进大溪村,一条公路穿村而过,宛若山间玉带。路两旁,树木苍翠,郁郁葱葱。初夏,一片片绿树中间,穿村而过的小溪清澈见底,波光粼粼的水里有小鱼小虾在游动。村庄里,错落有致的乡村农房都挂着农家乐的招牌。
“周末两天的房,不提前订的话,根本订不到。”一家民宿的老板翁璐说。村子里,江南天池、藏龙百瀑、九龙峡等景区人气“爆棚”。大溪村党支部表示:“我们全村有228家农家乐,收入多的一年有七八十万元,少的也有10万元左右。”
这些年,依靠生态旅游,很多村子着实富了起来。近几年,生态游又有了新变化。罗福娣就发现,随着周边生态环境都变得越来越好,生态旅游有点趋于同质化,游客也不再满足于看风景、吃农家菜。
具体怎么升级?环境要更美,农家乐装修要更精致、有文化,要提高素养,旅游要开展精准营销、树立品牌和对外传播……一项项务实举措,为乡村生态游添了新动力。
“生态旅游要长远发展的话,产业融合至关重要。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打造休闲度假型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罗福娣表示,近年来,安吉的生态旅游产业融合越做越大,越做越深。
与农业融合,形成了白茶、山地蔬菜、笋竹等一批现代农业园区;与工业融合,依托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发展起了江南天池景区;与文化产业、商业融合,推动省自然博物园、上影影视产业基地等项目入驻,打造出文化产业的“好风景”。
“这里既能享受好生态,也能玩得尽兴。”从无动力滑草场下来,一名游客为山川乡点赞。他身后,正是山川乡云上草原景区漫山的高山杜鹃花海。春赏花、夏避暑、秋登山、冬滑雪,山川乡正在努力打造“浙里”的“阿尔卑斯”小镇。依托生态,又不仅限于生态。全时、全员、全产业的全域生态旅游地正在安吉形成。
安吉乡村生态旅游稳步发展,给百姓带来了更多收益。在董岭村,夏季避暑游客日均超过4000人,接下来,村里还将通过联盟式运营,实现产业质量和百姓收益的双提升;在大溪村,直接从事农家乐以及乡村旅游就业人员达1300余人,村民收入70%来源于农家乐经营收入。据了解,今年“五一”期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28.01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收入4.26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0.91万人次。
“现如今,咱们这儿一年四季有美景,全年接连有活动,游客一年更比一年多。”在桓仁满族自治县的枫林谷房车公园内,负责维持秩序的张春友笑着说。
张春友自1980年就开始在林场上班,曾经是伐木工,现在转行当了护林员和景区管理员。“每月收入有4000多块,还有五险两金,生活真是越来越有奔头。”
9年前,老张每月只有1000多块的收入。借助国家禁伐天然林的政策机遇,经过多年的生态恢复和建设,桓仁县林业用地面积达438万亩,占县域面积的82.3%,森林蓄积量达27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8.9%,位居辽宁之首。
有了绿水青山,如何打造金山银山?2012年底,通过和平林场控股、其他7家林场入股的方式,桓仁县开始建设集红叶观光、避暑度假、休闲养生、山地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辽宁首个森林生态旅游度假景区——枫林谷旅游度假区。
经过几年来的有序开发,枫林谷旅游已小有名气。森林公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8个林场没有再砍1棵树,旅游收入成为国有林场收入主要来源。
和平村处在通往枫林谷景区的必经之路上,村民王俊香正忙着准备游客必点的野菜和溪水小鱼。“以前咱这地方穷乡僻壤,现在成了香饽饽。”她说,“现在各家各户都办起了农家院、民宿客栈、土特产品销售店,平均下来每户一年收入10多万元不成问题。这不,很多外地人都提前给我打电话,要来我们这儿多住几天,吸氧、戏水呢。”
今年,桓仁将开展网上冰酒节、酒庄旅游、文艺演出、红叶共赏、民俗美食等活动,为游客提供洗康泉、品冰酒、看红叶、捕江鱼等地方特色旅游产品。
作为辽宁省首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桓仁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4A级景区3处,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151处。桓仁逐步形成以“旅游+”为核心的泛旅游产业体系,带动康养、研学、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等多种细分业态的跨界创新,打造了一批叫得响品牌、留得住游客的景区和活动。
在旅途中遇上大熊猫,那该有多惊喜!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这已是稀松平常的事。近年,北川县常有人路遇并拍下野生大熊猫。
“有一次,我们的巡护队员和游客正在上山,突然发现在正前方大约100米处,有一只野生大熊猫正在顺路慢悠悠地行走。”小寨子沟保护区工作人员赵军说,当时人们惊喜地叫出声。那只约3岁的大熊猫闻声回头,并不惊慌,席地而坐,注视众人,大约1分钟后才起身向前离开。
2019年9月,四川发布了大熊猫生态旅游精品路线,北川县名列其中。北川是国内大熊猫数量多、栖息地面积较大的地区之一,也是大熊猫基因交流的重要走廊。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北川境内山体大面积崩塌、滑坡,森林、草地等生态系统损毁严重。地震后,北川通过人工措施与自然修复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修复58万亩植被,退耕还林13万亩,49万亩国家公益林常年得到有效管护。全县大约1/3国土面积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规划范围。
经过生态重建,如今北川境内栖息野生脊椎动物515种,其中大熊猫、川金丝猴等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动物74种;生长野生植物2150种,其中珙桐、红豆杉等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植物13种。近年这里还发现了两个新物种——“北川驴蹄草”和“天牛”。
北川打造大熊猫生态旅游,“熊猫经济”成为旅游经济中的亮色。来到擂鼓镇楠竹村,路旁竹林茂密,满山翠绿。“多种些竹子,不但熊猫能吃,也能成为旅游景点。”楠竹村党支部黄安银介绍,全村种了近万亩竹林,来体验竹林旅游、期待邂逅大熊猫的游客络绎不绝。
“大熊猫是北川的金名片。”北川县旅游部门一位负责人表示,保护好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就是保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无论当地人还是游客,遇到野生大熊猫都会像遇到吉祥物一样爱护。
本报讯(记者蔺丽爽)由市场监管总局联合生态环境部制定并发布的《机动车排放召回管理规定》将于今年7月1日起实施。根据规定,机动车存在排放危害的,其生产者应当实施召回。…
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中心区支队副支队长孟昆玉,从警20年,长期扎根公安交通管理第一线,执勤在长安街沿线。他曾每天设置三个闹铃,一年365天每天起三更、睡半夜,两次守护五星红旗的朝升暮降;曾因其笔直的站姿、标准的手势、不厌其烦地服务群众,被几名大学生作为暑期作业拍成视频传到网上,被网友誉为京城“最帅”;也曾为了保证国庆70周年安保工作,先后16次深入路面实地踏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