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小吉林河的潺潺流水走过牧民丛培国的草场,顺着洪格尔敖包脚下的乡间小路,走进巴彦宝拉格嘎查,路两旁或多或少的白牛群映入眼帘,成为这片草原独具特色的美景。
“我们全旗有5.8万头白牛,其中90%以上在我们镇里,我们镇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白牛养殖区,所以说,这蓝天、绿草、白牛融为一体的景色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同行的浩勒图高勒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额尔敦巴特说。
“这种白牛是从夏洛莱牛繁衍而来的,我们当地的牧民叫做‘乌珠穆沁白牛’。要说起它的历史渊源,那可是有一段佳话……”站在自家草场上,白牛养殖大户朝鲁门格日乐骄傲地介绍道。
朝鲁门格日乐说的一段佳线月,时任法国总统蓬皮杜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周恩来总理陪同蓬皮杜,并向他赠送礼品。同年10月,蓬皮杜总统回赠给周恩来总理50头纯种的夏洛莱牛,其中17头交由内蒙古自治区繁育。
当时,自治区党委、政府经过综合考量,认为西乌珠穆沁旗与法国纬度相同,水资源较为丰富、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适合养殖,便将17头牛全部送至该旗达青宝拉格牧场。
“当年,这批牛是我表姨父宝音贺希格等4个人去上海接过来的。据我表姨父回忆,当时这些牛从法国空运到上海,隔离期结束后,由当时的牧场副场长带队,从上海用火车运到赤峰,再用大卡车拉到我们场部的。”在达青宝拉格牧场土生土长的哈达接受采访时向记者如是还原当时接牛的情景。
在齐伯益主编、2001年出版的《锡林郭勒盟畜牧志》大事记中,对此次引进夏洛莱牛有如下记载:1973年10月30日,从法国引入17头夏洛莱牛,其中公牛3头,母牛14头,饲养于西乌珠穆沁旗达青宝拉格牧场。
这与宝音贺希格老人的记忆完全契合。“表姨父后来给我们讲,当时,达青宝拉格的人们把这些牛当贵宾一样迎接。表姨父也把去上海亲手将牛群接过来这件事视为一生的荣耀。”哈达告诉记者,当时,自己只有10岁,还在上小学,大人们根本不让他们这些小淘气靠近牛棚。
据史料记载,1973年法国赠与我国的50头纯种夏洛莱牛中,只有14头为母牛,其余均为种公牛,而达青宝拉格牧场分到的17头牛中包含了全部的14头母牛。
“显而易见,把母牛都放在我们这里是让我们搞繁育的,是要努力实现周恩来总理让中国人吃上好牛肉的心愿的。”后来,毕业后回到牧场与白牛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哈达深有感触地说。
当这批牛运到达青宝拉格牧场时,已近寒冷的冬天。虽然说,纬度上和法国一样,但在气候上,乌珠穆沁草原与之相差很大。从温暖的故里来到寒冷的内蒙古高原,如何让这些牛安全过冬成了达青宝拉格人们面临的第一个大难题。
“我们为这些牛盖起了专门的牛棚,里面生炉子,为了防止冻腿,地上还铺了木板。为了跟上营养,给它们喂鸡蛋、胡萝卜,反正人们吃不上的好东西都给牛吃,就这样,这些牛都好好地适应下来了。”1974年到达青宝拉格牧场参加工作的白音孟德老人如是回忆。
再后来,在达青宝拉格人们的精心呵护下,这些夏洛莱牛的后代体现出了世界名牛的优良基因与适应能力,光滑的毛皮里慢慢长出了绒,完全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
就这样,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这些寄托着周总理亲切关怀的17头“国礼牛”成功在锡林郭勒草原上安家落户,成了“草原牛”。
这头牛,大有甜头——从17头夏洛莱牛繁衍成为5.8万头“乌珠穆沁白牛”,它为草原牧民增收致富立下汗马功劳
“1975年春,在我们望眼欲穿的期待中,第一批纯种夏洛莱牛犊相继出生。我很幸运地分到饲养9号公牛犊的任务。该牛犊3岁时体重达到了惊人的1150公斤,且所有指标都超过了它的父体——在法国种畜比赛中获得第二名。这让我们对夏洛莱牛的饲养繁育充满了信心。”白音孟德老人说。
在2020年出版的《西乌珠穆沁旗志》中,有一段陈述记载了这批牛的繁衍史:“1979年时,达青宝拉格牧场夏洛莱牛达到52头,并已累计生产冷冻15万粒以上……”
在齐伯益主编的《锡林郭勒盟畜牧志》中,也对达青宝拉格牧场的夏洛莱牛做了记载:“自1973年至1991年间,向国内提供优秀种牛105头,向区外出售公牛510头,向港澳出售肉牛284头,备受推崇。”
由此可见,达青宝拉格牧场繁育的夏洛莱牛不仅为地方本地牛的改良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更是为实现周恩来总理让中国人吃上上等好牛肉的心愿作出了贡献。
“50年间,我们经历了草畜双承包、国有牧场改制、撤乡并镇等一系列改革。虽然,过去国有牧场的牛群成了牧民家的私有财产,但我们对白牛的喜爱一直未变。”巴彦宝拉格嘎查牧民吉日木图深有感触地说。
这几年,吉日木图在自家的牛群做了两次实验。第一个是,对大部分母牛做了冷配后,剩下几头母牛用自家的种公牛进行本交,再对所产牛犊进行比较。“我这实验失败了,冷配牛犊的质量比本交的好太多了,显然本交后出现了品种退化现象。”吉日木图笑着说。
此后,在2019年,不信邪的吉日木图花大价钱,从澳大利亚购进26头夏洛莱牛。本意是通过换血,优化自家牛群的质量。不料,这些牛出现水土不服情况。进口牛1年中饲喂210天,每天喂26斤草、6斤料才能保证膘情。而“乌珠穆沁白牛”只需饲喂150天,且1天的饲喂量仅需13斤草和3斤料。
“饲养成本相差一半还多,最后出栏时,牛犊的体重、价格都相差无几。通过这两次的失败,我验证了我们‘乌珠穆沁白牛’的优越性以及科学养畜的重要性。”虽说实验失败,吉日木图却收获满满。
丛培国说,以3岁牛为例,土种牛产肉量达到300斤都费劲。而同年份的白牛却轻松出600斤肉。再说牛犊的价格,去年家里出栏的牛犊平均达到1.1万元,而平常的牛犊却只有6000元不到。
目前,西乌珠穆沁旗有像丛培国一样的盟级良种肉牛核心群养殖户6个,种牛场2处,并均分布于浩勒图高勒镇,已建立较稳定的良繁体系,具备供种制种能力。
“饮水要思源。我家的小康生活是白牛带来的,我们要永远感恩党的好政策。”出行开着丰田酷路泽越野车,放牛使用无人机,还打算盖一栋别墅当居所的丛培国说出了牧民群众的心声。
这头牛,大有奔头——它不仅是锡林郭勒盟重点打造的肉牛品牌,也是该盟高质量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重要品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去了廷·家参观取经后,吉日木图被他“利润最高点、成本最低点、生态最佳点、劳力最优点”的四点平衡理论深深折服。
“和他相比,我家的牛群规模太大了。今年秋天,牲畜出栏时,我打算只留下60头品种最优良的母牛,也要在利润、成本、生态、劳力的最佳点上走品牌化、品质化的养殖道路。”
面对记者的困惑,西乌珠穆沁旗农牧和科技局局长阿拉腾哈达给出了答案:“你这是问对了。‘乌珠穆沁白牛’是我们当地牧民们自己取的名字。现阶段,它到底叫什么还是个未知数。因为,我们当前正在申报着新品种的命名,同步推进的还有打造国家级核心群的工作。”
据阿拉腾哈达介绍,从1973年到现在通过50年的循环改良,西乌珠穆沁旗牧民养殖的白牛已不是夏洛莱牛,而掺杂了很大一部分地方本土牛以及其他牛的血统,并且已稳定,完全具备命名新品种的条件。因此,西乌珠穆沁旗将白牛新品种认定和核心育种场创建工作纳入全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今年投入资金2000万元,拟于7月份启动工程建设,2024年底前建设完成。
“新品种的命名是个漫长的过程,不过我们坚信,3到5年之内,白牛定会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锡林郭勒盟畜牧工作站站长伊布勒图充满信心地说。近年来,锡林郭勒盟牢记嘱托,扎实推进习总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在建设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进程中,在品牌牛的打造和推广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在“乌珠穆沁白牛”主产地浩勒图高勒镇100多公里之外的乌拉盖管理区,2021年12月,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华西牛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自此,我国自主培育的,遗传性能稳定,生产性能良好,符合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肉牛新品种,在锡林郭勒草原诞生!
如何让“乌珠穆沁白牛”、华西牛、安格斯牛等诸多品牌牛与高端市场进行对接已被锡林郭勒盟列为重点推进的工作。
“今后,我们着力打造地方肉牛品牌,释放锡林郭勒牛肉品牌效益,发展草原安格斯、华西牛、‘乌珠穆沁白牛’等优质良种肉牛产业,扩大绿色产品供货的服务圈,努力让锡林郭勒牛肉成为高端市场上的新宠,在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伊布勒图说。(记者 巴依斯古楞)
“此次学习让党员干部们深深感受到了文明‘金种子’散发的璀璨光芒,体会到版本背后深藏着的历史文脉。” 不久前,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参观者,他们是来自内蒙古出版集团的54名党员代表。…
6月21日,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包头分中心揭牌暨包头林草碳汇市域碳中和启动仪式在包头举行。 自治区党委、包头市委丁绣峰,自治区代钦出席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