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牧场,人们会想起广阔的草原,可位于粮食主产区的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虽然没有草原,却有着“中原牧场”的金字招牌,2021年年底,还因“肉牛肉羊”产业发展,成功入选“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建设名单”。
临泉用什么当“牧草”?又是如何发展畜牧业的?近日,人民网走进临泉县,探秘“中原牧场”的独特发展路径。
临泉地处淮河流域,因紧邻泉河而得名,境内平原广阔、沃野千里、水系众多,是传统农业大县,2022年户籍人口229.3万,有“全国第一人口大县”之称。
“这里气候、地理、环境都非常好,不但适宜人类生存,也适合牛、羊等生物生长。虽然我们没有草原,但全县有足够多的秸秆,牛羊在这里不愁吃喝。”临泉县畜牧推广中心技术员张勇说。
临泉县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全县常年种植小麦160万亩,玉米120万亩,大豆、花生、红薯近10万亩,每年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1/500、全省的1/30,在生产粮食的同时,小麦、玉米等秸秆资源也十分丰富,每年各类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为160.3万吨。
上世纪80年代,临泉农村家家户户养牛,在区域内形成一定知名度。近年来,临泉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重大战略机遇,深入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行动,推动肉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不断擦亮“中原牧场”名片。
为牛羊提供充足的饲料,是开展规模养殖的基础。临泉县加快推进小麦、玉米秸秆饲料化综合利用,推动建立“肉牛企业+饲草公司”合作机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乡镇、村庄推广技术,并通过补贴推广玉米秸秆加工机械。
截至目前,临泉全县已有饲草企业66家、青贮机械2200余台套,年加工玉米等农作物秸秆60余万吨,每年带动群众秸秆转化增收2亿元以上。
11月30日上午,临泉县安徽宝临食品有限公司内,工人们正在将切割出来的牛腩筛选打包。这些产品经过冷链运输,会出现在长三角众多城市居民的餐桌上。
“我们在外打拼20多年,现在又回来创业,就是相信临泉肉牛产业有广阔未来。”安徽宝临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小保说。
既是中原又是长三角,临泉县在区位上承东启西、接南连北,又有肉牛屠宰加工历史,一直是牛肉精深加工和贸易的区域中心,有数千人在全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从事牛肉贸易,刘小保就是其中之一。
“上世纪90年代,临泉有一个肉牛屠宰加工的高峰,长官镇等几个乡镇,汇聚了周边运过来的牛。临泉人到全国跑牛肉贸易,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以临泉为起点,刘小保跑遍了大江南北,了解了各地肉牛的品种、品质,也慢慢搭建起自己的销售网络。
2019年,刘小保在临泉成立安徽宝临食品有限公司,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如今已成为集肉牛养殖、生产加工和国际贸易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阜阳市级重点龙头企业。
近年来,临泉县坚持“外引内培”双向发力,持续加大对肉牛全产业链企业招引力度、深加工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积极与上海鹏欣集团、内蒙古合牛牧业、吉林长春新牧科技公司合作开展高端肉牛全产业链项目建设,安徽绿帝食品、宝临食品等牛肉深加工企业获评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
目前,临泉县有规上肉牛屠宰深加工企业3家,年可屠宰加工20万头,拥有皖西北最大的牛羊交易集散基地,肉牛全产业链年产值达50亿元,2023年6月还获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走进位于临泉县单桥镇周庄村的“中原牧场第六养殖小区”,一股饲草发酵的清香迎面扑来,宽敞整齐的牛舍里,700多头牛悠闲地吃着饲草。没有异味,没有粪污,与传统养殖的场景截然不同。
近年来,临泉县积极探索“中原牧场肉牛养殖小区”建设,通过构建“链主企业+养殖小区+农户+市场”新模式,实现饲养管理、饲草供应、防疫消毒、技术培训、粪污处理、出栏销售“六统一”,在解决养殖户用地难、建场成本高和销售难等问题的同时,不断推动肉牛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
“我们是链主企业,负责养殖小区的建设管理。养牛投入比较大,我们自己发展养殖,也吸引农户参与,可以实现互利共赢。”“中原牧场第六养殖小区”的主体是安徽兴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李征在接受采访时说。
今年以来,临泉县大力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全面推进肉牛产业振兴,促进肉牛产业扩量提质增效、绿色食品延链补链强链。
临泉县成立肉牛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实施方案、十条政策措施、抵押融资等一揽子政策,常态化举办“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培训班,制定乡镇(街道)月度赛牛机制,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临泉县还统筹利用全县设施农业用地资源和耕地“进出平衡”指标,清理闲置低效用地,优先保障项目建设。设立肉牛发展专项资金,探索设立肉牛产业政府风险补充基金。依托临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挥安徽科技学院牛羊产业研究院、安农大皖西北综合试验站作用,研究解决关键问题和技术瓶颈。
“通过三产融合发展,计划到2027年,全县肉牛饲养量达21万头,肉牛全产业链产值达70亿元,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较2022年翻一番、达400亿元。”临泉县委、县长江利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