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基层政务服务壁垒,破解蒙古羊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难题,为草原生态保护提供多项支撑…… 在辽阔的锡林郭勒草原,越来越多来自内蒙古大学的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驻扎下来,瞄准基层需求服务社会的同时,引导和帮助广大师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把创新的论文书写在广袤大地上。

  一枚小巧精致的“芯片”,却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上起到大作用——它能识别出蒙古羊是否携带高繁力基因,准确率高达90%以上。

  在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牧场,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佟彬教授团队正在进行胚胎移植工作,扩繁携带高繁力基因的蒙古羊种群。

  作为我国三大绵羊群体之一,蒙古羊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草原肉羊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意义重大。然而蒙古羊系绵羊大多是单胎为主的品种,繁殖力低这个“卡脖子”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快速发展。

  2015年以来,佟彬团队与锡林郭勒盟各级政府和企业联合攻关,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首款蒙古羊系绵羊繁殖力检测低密度SNP基因芯片,并在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和白音锡勒牧场等6个旗县共检测蒙古羊15000余只,组建了高繁多胎蒙古羊核心群2000余只,为高繁多胎蒙古羊新品系培育奠定了基础。

  现在,随着核心群组建完成,高繁多胎蒙古羊新品系培育与推广已进入全面攻坚阶段。“我们力争在2024年将携带高繁多胎基因蒙古羊数量翻倍,达到3000只以上,把携带高繁多胎基因的种公羊尽快推广到广大农牧区,助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添砖加瓦。”佟彬说。

  “内蒙古大学典型草原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入选首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该站也是教育部野外台站,欢迎兄弟院所来台站合作开展定位研究。”这两天,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代)、常务副院长王立新教授的一条朋友圈,引来大量关注和点赞。

  从2009年的内蒙古大学草地生态学研究基地,到2019年升级为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再到进入“国家队”,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相关研究团队驻扎锡林郭勒草原,围绕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和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生态学、草学前沿与我国北方典型草原区面临的实际问题,开展长期监测与定位研究,为保障草原生态安全、保育生物多样性、维持区域碳平衡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锡林郭勒草原作为我国北方温带草原最具代表性的草原类型,在保障生态安全、保育生物多样性、固碳减排维持区域碳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影响,草原发生大面积退化,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生产和生态服务功能降低。

  “近5年,我们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0余项,经费超3000万元。依托研究站培养硕、博士研究生200余人。获省部级奖1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0余篇,授权专利4项。”该站站长徐柱文教授介绍说,研究人员在草原退化诊断国家标准制定、《草原法》修订、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地生态系统)制定、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示范区建设、内蒙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牧区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科技咨询和规划工作,为助力生态保护监测及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我们驻站工作的硕博士研究生每年生长季要在野外观测研究站开展5个月的科学研究,他们在实践中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将自己的所用到草原生态保护和利用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也更加体会到青年人身上肩负的责任。这样有助于培养‘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徐柱文表示。

  接下来,依托研究站,学校计划通过校地合作建设草地生态盟校共建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科技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创新研发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政府决策、区域生态安全建设和草牧业经济发展,为助力自治区完成好五大任务添薪加柴。

  “每个人都是家乡草原的守护者和建设者。”生命科学学院祁智教授带领草原健康牧场科技创新团队,致力于通过科技支撑广大农牧民、青少年成为草原生态修复的建设者。2017年以来,团队依托内蒙古大学“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牧草与特色作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在锡林郭勒盟发起我区首次“草原健康体检工程”。

  现在,这项工作已完成4895份土壤样品、256家牧户羊粪样品、1783只羊血液样品的矿质元素测试,形成锡林郭勒盟草原土壤及家畜矿质营养数据库,为精准补饲草原家畜提供有效支撑。

  为引导牧区青少年学习草原知识、激发科研兴趣、参与草原科研,团队面向全盟青少年开展线场,西乌珠穆沁旗综合高级中学等6所学校累计3800余人次参与。团队还先后在阿巴嘎旗第二中学建立“牧区青少年草原科学实验室”,在西乌珠穆沁旗综合高级中学建立草原植物标本馆、草原土壤样品库、牧草与土壤检测中心、牧草培育实验站。

  “我们要团结一心,守护好祖国边疆、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全国代表,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嘎达布其镇尚都嘎查牧民额尔敦达来通过“石榴籽”讲堂云直播平台,为广大牧民带去热气腾腾的宣讲;点开“蒙速办点· 锡心办”政务服务平台,“上门服务”“延时服务”“办不成事反映服务”等各类创新应用服务一应俱全,提供从“能办”向“好办、易办、快办”转变的便捷服务。

  “石榴籽”讲堂云直播平台和“蒙速办点·锡心办”政务服务平台,是内蒙古大学蒙古文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飞龙教授团队利用汉蒙语音识别、机器翻译、语音合成等多项智能服务引擎打造的智能化技术支持。“我们不仅为基层送去了实实在在的技术,也教会青年学生要胸怀家国,面向需求开展攻关,服务人民、解决痛点。”飞龙说。

  “只有走出校门、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真正认识社会、了解民情,从而迸发出炽热的社会责任感。”内蒙古大学副校长高光来表示,近年来,学校通过建立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促进青年学者科学研究,提升学科科研水平、增强学科社会服务能力,产出了一批符合自治区战略定位需求的科研成果,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作出积极贡献。

上一篇: 盛夏锡林郭勒草原美如画(组图) 下一篇: 最新!以色列哈马斯达成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