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按科分类,共计13科34种,旨在以“野菜”为幌子介绍相关植物,不推荐、不鼓励、不负责。照片均为本御制,好不好的凑合看吧。
“春来荠美忽忘归”,荠菜堪称是最受欢迎的野菜。基生叶丛生呈莲座状,大头羽状,抽薹则老不堪食。叶形态多变:有的裂片细碎,有的不裂,接近全缘;有毛没毛也说不准,分辨主要靠气质。叶子富含叶醇,有独特的青草香味,主根亦味甜可食。
碎米荠不是荠菜,花与荠菜相仿,但果实为长角果,荠菜则为心形的短角果;茎直立或斜升,叶子为奇数羽状复叶,基生叶不呈莲座状。食用方法同荠菜,北方少有人问津。
俗名塘葛菜、香荠菜、野油菜或干油菜等。植株粗壮,叶子形态多变,通常大头羽状,花,长角果为线状圆柱形。老广对蔊菜青眼有加,喜欢老株整棵煲汤,据说别有一番滋味,北方吃的不多。另有同属沼生蔊菜、风花菜(球果蔊菜)等,略。
即“菁菁者莪,在彼中沚”中的“莪”,俗名麦蒿。叶为3回羽状深裂,末端裂片条形,犹如菊科的蒿子,故名为“蒿”。据说因其抱根丛生,恰似儿童粘着父母,所以叫“抱娘蒿”,讹传为“播娘蒿”。幼株铺散在地,灰绿色,略似茵陈蒿,与成株差异较大。青岛部分地区有用它来做馅儿包包子的习惯。
俗名二月兰,因姿色尚佳而被广泛栽培,也有野生分布。茎直立;基生叶及下部茎生叶大头羽状全裂,上部叶长圆形或窄卵形;花紫色、浅红色或褪成白色。嫩茎叶用开水泡后,再放在冷开水中浸泡,如此反复两重天,至无苦味时即可炒食(老费劲了,也不知图啥)。
原为独立物种,现为丝路蓟变种,又名小蓟,俗名萋萋芽(音)。头状花序粉红色;叶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椭圆状倒披针形,叶缘有细密的针刺。嫩茎叶用开水焯去苦味,凉拌煎蛋均可。民间传言此物有止血之功效,不过我不信这一套。
即一般语境中的苦菜,诗经“采苦采苦”也许就是指它。其基生叶狭长,长椭圆形、倒披针形、线形或舌形,或全缘或;小花,稀白色。味略苦,宜全株带根洗净,蘸酱生嚼。据说能下火,想那王宝钏苦守寒窑一十八年,靠吃苦菜度日,想必是一点儿火气儿也冇得了。
原名抱茎小苦荬,青岛民间称“苦碟菜”。基生叶莲座状,叶型变化很大,一般为匙形至长椭圆形,不裂或大头羽状深裂。上图是最常见的幼株形象,食用方法同中华苦荬菜,生逮即可。
俗名“曲曲菜”,主要指幼株。基生叶狭长,长椭圆形、匙形、披针形、倒披针形或线状长椭圆形,叶全缘或有刺尖;茎生叶羽状深裂。可焯熟凉拌。另有同属苦苣菜,按下不表。
原名多裂翅果菊,现与翅果菊合并。幼株亦称“苦菜”或“苦麻菜”,农村有少量专门栽培。叶子尖头,羽状深裂,幼株羽裂程度浅。一般是取幼株嫩叶洗净生吃,就酱吃。
即婆婆丁,是人就认识。叶全部为基生叶,边缘有时具波状齿或羽状深裂,常见的为倒向羽状深裂,就像一串箭头。可焯熟凉拌、蘸酱生吃、剁碎做馅儿或煎蛋,甚至做汤,吃法多种多样。蒲公英有人工栽培品种,但推广不多,大概因为种子不好收集,一阵风全飘了......
根垂直粗壮;基生叶狭长,边缘皱波状,天生一副纠结、扭曲的模样;头状花序单生茎顶,。嫩花苞口感独特,甜中带涩;根含丰富的淀粉而略带甜味,通常生嚼;也可把叶子焯水后加入油盐食用。
杜甫诗云:棘树寒云色,茵蔯春藕香。该种冬季地上部分枯死,而春季又萌发出新苗,故古人称其为“茵陈”。半灌木状草本,有浓烈的香气;茎、枝初时密生灰白色或灰绢质柔毛;基生叶密集,常成莲座状,二(至三)回羽状全裂,小裂片狭线形或狭线状披针形。幼嫩枝、叶作菜蔬,或酿制茵陈酒。
原名就叫鼠麹草,新分类加一个“拟”字,原因不知。茎直立或基部发出的枝下部斜升;叶无柄,匙状倒披针形或倒卵状匙形,两面被白色棉毛;头状花序在枝顶密集成伞房花序,花至淡。取其嫩株食用,可制作“青团”,北方人一般无此习惯。
俗名和尚头。基生叶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大头羽状深裂或几全裂;全部茎叶质地薄,两面异色,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头状花序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松伞房花序,小花紫色或红色。嫩叶焯水凉拌、做馅,或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