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是一种多年生豆科牧草,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而且含有人和动物所必需的氨基酸、微量元素和未知因子,素有“牧草之王”之美称。

  据调查,1亩紫花苜蓿人工草地,产草量相当于5~6亩天然草原。通过种植紫花苜蓿,可以显著提高我省草原生产力,改善草原生态环境。苜蓿一次种植可利用5~8年,每年收割两次,且没有秸秆残留。种植紫花苜蓿,既培肥地力又利环保,是扩大粮改饲面积、调优种植结构、促农增收的一条可靠途径。

  紫花苜蓿在国内外均有旺盛需求。由于国产苜蓿产量少、质量不高,2017年全国进口140万吨,主要进口国是美国。2018年进口量虽然受到贸易政策影响,但仍大体与2017年持平。因此发展国产苜蓿替代进口苜蓿,潜力巨大。

  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技术示范推广。关注并支持九三学社中央在我省绿色草原牧场和富裕县开展的退化草原免耕补播苜蓿技术示范工作,吸引国家科研团队继续把我省作为科研实验和成果转化的首选场所。加大对牧草免耕播种机、收获、打捆机的补贴力度,鼓励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农垦和部分市县先行试点。争取用5到10年的时间,使天然草场补播、低产田改种、玉米田轮作等紫花苜蓿种植新技术,在我省循序渐进全面推广,使我省105万头优质奶牛得到充足的优质饲料供应,促进奶品和肉品质量大幅提升,打造龙江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抢占我国中高端畜牧产品市场。

  整合力量研发新产品,不断延伸紫花苜蓿产业链。抓住国家科研团队关注我省的有利契机,鼓励有条件的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单独或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院校联合,成立草业学科或学院,培养专业人才,针对不同需求,引进培育不同的紫花苜蓿品种,并加大力度研发以紫花苜蓿为原料的药品、保健食品、鲜食产品等系列产品,拉长紫花苜蓿产业链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实现统筹有序健康发展。树立全省一盘棋思想,以推广紫花苜蓿种植新技术为纽带,把“草原生态修复和生产力恢复”作为我省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的标志性工程,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党政目标考核体系,使之成为优化调整种植结构促农增收的长效脱贫项目,成为我省“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一条新路,打造我省草原生态经济新优势,提升我省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上一篇: 安渊团队在PBJ发文揭示平衡紫花苜蓿生长和干旱胁迫 下一篇: 李振声:大国粮仓的“科技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