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是夏天的第二个节气,在每年阳历5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60°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说:“小满,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意思是说,小满节气是在农历四月中旬;为什么叫“小满”,因为此时农作物的谷粒正在灌浆,已经逐渐饱满,再过一阵子就可以收割了。
说到“小满”,我觉得,这个词本身还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哲理。我们常说“谦受益、满招损”,有了一点小小的成就,不论是地里的农作物还是你的人生,可以小小地满足一下、有节制地自我肯定一番。不过,“小满”即可,千万不要“大满”,不要忘乎所以。所以,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中,有小暑、大暑,有小雪、大雪,还有小寒、大寒,却有“小满”而无“大满”。
小满时节,古人常用“南风”这个名词,也常用“熏”这个动词。所谓“南风”,就是从东南方向吹来的海洋季风;它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熏”字,这个字,把南风温暖、湿热的感觉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南风熏来,人们就知道,夏天是真的到来了;南风熏来,也好像在催着农作物快快成熟。此时,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四月南风大麦黄”,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中国古代有“五谷”的说法。“五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岁月的流转有所变化。一般来说,人们公认的“五谷”包括麦、稻、黍(稷)、粟(粱)、菽(豆)。“五谷”中的每一种,我们都可以讲很长的故事,我们今后也会一一道来。这里,我们来讲讲麦:
麦,主要分为小麦和大麦,它们的成熟期都在夏季。一般认为,大约一万年前,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最早驯化和种植小麦,然后扩散到了亚非欧的各个地方。
在人类历史上,农业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下一次同等意义的,要等到工业。有观点认为,人类驯化了农作物,农作物也驯化了人类,两个物种互相成就、形成共生关系,实现了在地球上的广泛传播。
在很早的时候,小麦就已传入中国的农耕地区。大麦则原产中国,由中国人的先祖驯化。对于菽麦不分的人来说,再要辨认小麦和大麦是困难的;而对于仔细观察的人来说,它们的区别还是挺明显的:大麦的植株更加高大,麦芒也更长。不过,大麦的地均产量不如小麦,所以其种植广泛性渐渐输给了“弟弟”小麦。
中国人很早就种植麦类,也非常熟悉它们的习性。何以见得?《诗经•大雅•周颂》的《思文》中写道:
这首诗,主要是歌颂周人的先祖后稷率领部族从事农耕。“贻我来牟,帝命率育”,这其中的“来”,就是小麦的古称,它是象形字,最早的模样就像一株小麦;“牟”,则是大麦的古称,也是象形字。
说回《送陈章甫》这首诗,它的创作背景是,诗人的好朋友陈章甫被罢了官,李颀写诗来安慰他。大概意思就是,陈兄您天生异相、才高八斗、心胸豁达、万人景仰,“心轻万事如鸿毛”,罢个官算什么呀?不过是人生的小插曲。“四月南风大麦黄”,在这南风劲吹、麦黄花开的美好季节,不许你不开心!
“四月南风大麦黄”的同时,诗人李颀还观察到了其他的物候——“枣花未落桐叶长”。枣花,正是在小满前后开放。
枣树的花朵细小,呈现黄绿色,与树叶的颜色很是相近,香气也难以察觉。枣花在枝头成簇成列,颇让人遐想红枣挂满枝头的景象。不过,开花时节的枣树,终究是朴实无华且低调的。
但是,中国的古典诗词并没有因为它的“低调”,而轻慢了枣树和枣花。古老的《诗经》里,就有关于它的记载:
凯风,就是初夏和煦的南风。棘心,就是酸枣树的花。和暖的风吹来,吹拂着酸枣树的嫩芽;酸枣树发芽了,酸枣树开出黄绿色小花,酸枣树长出一簇簇果实。这个过程,就像母亲辛苦抚育子女,孩子们一个个茁壮成长。这种联想,是《诗经》中常见的“比兴”。
酸枣,跟大枣是同一类植物的不同品种。在中国古文字中,酸枣写做“棘”,这是象形字,说明它的果实是“并联”生长的;大枣则写做“棗”,说明它的果实是“串联”生长的。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母亲是天地间最伟大、最善良的人,我却没有做到最好,能用什么来报答我们的母亲呢?“有子七人,莫慰母心。”母亲把我们兄弟姐妹养育,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安慰她的劳苦和心灵。但是,母亲从来不会抱怨,从来不会索取,母爱永远是单向度、无条件的付出——世上只有妈妈好。
初夏,万物繁盛。此时,巢里的小黄雀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等着母鸟觅食归来,纷纷张大嫩黄的嘴巴;小猫咪围在母猫的胸前吮吸乳汁,吃饱了追逐打闹,母猫眯缝着眼,一动不动。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这是一首献给母亲的诗,传递着最古老的敬爱。母亲的关爱,就像这温润的凯风;孩子的心灵,就像这朴实无华的酸枣花儿。
我们曾在“立春诗话”中讲到,“绝大多数人只注意到果实而没有关注到花朵的枇杷,也属于蔷薇科,而且,它是在隆冬时节开花”;我们还曾在“立夏诗话”中讲到,当时枇杷已经结出一簇簇青绿色的果实。
经历冬、春两季的孕育,到了小满时节,江南的枇杷终于成熟了。枇杷是原产中国的水果品种,广泛种植于长江流域。这种常绿乔木的叶子、花朵、果实上都长有绒毛,富有带风情。它的样子,跟桃李杏梨等“经典”蔷薇科植物着实不太像。枇杷的叶子碧绿肥厚,叶脉齐整,形状如同乐器琵琶。有人说,枇杷就是因此得名。
戴复古身居苏州。自古以来,中国最好的白玉枇杷,就出在苏州太湖洞庭东山一带。初夏、园林、枇杷、小酌,偷得浮生半日闲,这是最地道、最闲适、最精致的苏式生活。摘得几簇枇杷下来,剥去薄薄的果皮,放进嘴里,酸甜爽口。三瓣四瓣滑溜溜的果核,滑溜溜地从嘴里吐出来,给大地增加营养,给种子一个未来。
摘枇杷时,记得在竹篮里垫上几片枇杷叶,不会伤到细嫩的果皮。而在这个时节上市的水果,大多都是这样的娇嫩,比如樱桃、杨梅、桑葚。它们是一年中最早上市的一批果实,需要你好好珍惜。
杨基也是苏州人。天平山在苏州的郊野。山并不高,两三百米的样子;名气也不大,没法跟同在苏州的虎丘、寒山寺相比。但是,这里的风景别具一格,也更加清静。也许,苏州人是把著名景点留给了各地游客,而把天平山作为平日出游的“自留地”。
我也曾像杨基一样,在初夏时光登过天平山,只见草木繁盛,杜鹃、紫藤、蔷薇灿烂得一塌糊涂;四周群山连绵起伏,山色郁郁葱葱;淡淡的云雾随意飘荡,笼罩在山尖和山腰。正是在这个楝花如紫雪的时节,天平山的枇杷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