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苜蓿产业化发展现状,可以预测该产业未来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种植面积迅速增加,苜蓿产品市场将逐步扩展,产品深加工前途诱人,高新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
全国有60亿亩草地资源,其中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有11亿亩,北方还有许多具备灌溉条件的草原,可建成稳定、优质、高产的豆科牧草基地。同时,全国还有三分之一的低产田,可以间种或轮种豆科牧草,既可改土肥田提高粮食单产,又可生产豆科草粉。此外全国还有数亿亩蔬林和林间草地可种植豆科牧草,达到林茂草盛。一般北方、中部、南部作物区草粉年生产时间分别达6个月、8个月、10个月,海南岛有灌溉条件的热带作物区可全年生产。目前我国苜蓿种植面积已达2000万亩,经过努力到2010年可达1亿亩。
据悉,全球草粉年进出口额已愈10亿美元。目前,苜蓿的国际市场主要在亚洲,年需求量在200万吨左右。日本年进口130—150万吨,南韩目前年进口10万吨,美国专家预测南韩进口可发展到50万吨,东南亚国家进口苜蓿也呈增长趋势。而亚洲市场优质蛋白饲料作物的市场潜力可达1000万吨。
我国是蛋白饲料资源短缺的国家,目前蛋白饲料年缺口约为1500万吨,近期苜蓿草粉年需求200—300万吨。而我国草粉年产量还不足20万吨。四川省每年需要30万吨优质草粉,海南省需要10万吨,广东省则需要90万吨。我国每年草粉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有关专家在分析21世纪我国饲料工业年面临的问题时认为,饲料原料紧缺将是长期性的结构矛盾:
其一、蛋白质饲料短缺。据预测2000年、2010年和2020年我国蛋白质饲料资源需求分别为4500万吨、6000万吨和7200万吨。每年需花费大量外汇进口。
其四、饲料原料生产体系尚建立。我国传统大农业结构是典型的粮—经二元结构,饲料生产在农业生产体系中尚未得到应有的地位,种植业品种单一基本是南方产水稻、北方产玉米的格局。特别是从80年代以来,由于受比较利益的驱使,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减,致使饲料蛋白资源紧缺的矛盾加剧。据我国动物营养专家测算,如果我国人均摄入动物蛋白质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畜牧业总需求蛋白质饲料6000万吨,届时短缺50%,即3000万吨,苜蓿将是最理想的粗蛋白生产作物之一。根据我国现有家畜饲养总量概算,21世纪初对苜蓿产品需求总量将达到6170万吨(养牛业3540万吨、养羊业1500万吨、猪禽及水产配合饲料1130万吨)。
种植饲料作物的经济效益大大高于粮食作物。全国目前种植苜蓿每亩鲜草产量达2500多公斤,在做为“九五”国家攻关项目—苜蓿产业化专题给予技术支持和咨询项目区的15个项目区中,其草产品平均亩产700公斤。在我国滨海盐碱地及中低产田进行综合丰产栽培技术,亩产干草达800公斤以上。一般来讲,一次播种费用每亩150元左右,当年可收500公斤优质干草,以目前市场价计算,收入为700元左右。第二年至第五年,平均年产干草可达1000—1500公斤,收入可达1000—2000元,期间只需浇水、施肥和简单的中耕管理,费用低于粮食作物的种植。
苜蓿草产品国际市场售价(FOB)为200—230美元/吨,优质草粉高达300美元/吨;国内苜蓿产品售价多在1100—1400元/吨,优质产品达1600—1800元/吨;我国出口的粗蛋白含量为15%的草粉,价值170美元/吨,粗蛋白含量30%以上的草粉280美元/吨,其售价例来与玉米价持平或略高。
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用于苜蓿收获和加工的设备需求市场为10—13亿美元,除苜蓿草粉、草捆、草块、草颗粒等产品,苜蓿叶蛋白(含CP〉50%)叶绿素等深加工产品将畅销,供人类直接食用的苜蓿添加剂、蔬菜、维生素等苜蓿绿色保健食品将受到人们的青睐。
作为牧草之王,苜蓿在未来高科技发展中将大有所为。雄性不孕株系正在我国育成,三系配套的杂交优势将用于生产,含硫氨基酸转基因苜蓿已获得株系,苜蓿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珍贵物亦有可能,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为苜蓿产业发展提供无限生机。
由于我国草地资源大多分布于牧区、山区、边疆少数民族区、老区和黄河、长江、珠江等上中游地区,这些地区因自然和历史等原因,发展经济、治理国土和脱贫致富的任务十分艰巨。而草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和草产业的发展将能有效地肩负起这一重任。加之广种优质豆科牧草改造中低产农田和贫瘠林地综合产业的发展,可以断言,开发草地资源,发展知识密集型草产业,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农业持续高效发展、国土环境优化、国计民生兴旺发达的生力军。